這是一個在紐約認識自我,及挖掘內心的流水帳紀錄與各種瑣碎的對話。
2016的秋天,我踏上了紐約這座城市,和大部分的海外留學生一樣,內心對即將展開的新生活感到期待與恐懼,我們出國求學的理由不盡相同,卻又很類似,不外乎就是想要追求那個在台灣生活無法滿足的“某樣東西”,感覺說得出個所以然,像是取得更高的學歷、學習語言、在外地工作或是只是想體驗生活,但是到頭來,那個想要追求的“某個東西”,在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年又一年的生活經歷沖刷之後,我們對於那份渴望往往不再那麼篤定,於是開始重新思考那個初衷。
#回顧一切的開始
從小對時尚就有著莫名的迷戀,但是只停留在購物逛街的層級,以為買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就是時尚的全世界,外加從小就喜歡畫畫,每天的樂趣還包含了畫各種穿著漂亮衣服的人物。就這樣一路走到了高中畢業指考分發的時刻,心心念念以為自己會被分發到服裝設計類別科系的我,就這樣很唐突的被丟進了備胎墊底法文系,當時除了滿頭問號之外終究還是接受了這個結果。在後來法文系的四年裡,雖然嘗試過轉學,但從來沒有認真去執行過,加上家人說服我把法文當成是一個技能或優勢,等畢業之後再去巴黎念跟時尚相關的科系。
但人生就是這麼有趣,想的總是和發生的不一樣。
有時候就是會多繞點路,才走到當初設想的道路的“入口處”。
從法文系畢業後,我便開始研究及準備各種申請法國學校的資料以及需要準備的考試,在一番諮詢討論,以及考量到預計的出國時間後,當時的我因為沒有自信能夠考過法檢B2,於是決定以巴黎英語授課的奢侈品管理學校為目標開始準備雅思(IELTS)。但說來好笑,記得當時因為巴黎發生了恐怖攻擊事件,媽媽因為太擔心我去不安全,因此有親戚在的紐約,外加從小看Project Runway,對Parsons有憧憬的我,就這樣選擇了紐約,而我也從來沒想過過了四年之後,紐約被我認定為第二個家,一個一離開就想念的地方。
#踏上旅程
就算到了2020的今天,四年前剛踏上紐約JFK機場ㄧ出來乾燥的溫度跟氣味到現在依舊記憶猶新,好幾年沒見的表姐來機場接我,把我載到了他們位在法拉盛 (Flushing) 附近的家,姑姑早已搬回台灣,剩下即將和姐夫搬出去的表姐與我,而這裡便是我在紐約的第一個家(關於這部分可以另外寫一篇,一個在紐約搬家六次的故事)。
2016年9月底剛到達紐約的我並沒有立刻開始Parsons的課程,因為其實我真正收到入學通知是在2016的12月底(這個部分也挖個坑在另外寫一篇詳細申請學校的心力路程) ,於是在進入Parsons前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語言學校度過,以及跟語言學校認識的朋友探索並熟悉這座五光十色的城市。期間因為語言學校的課都只到下午兩點,於是報名了FIT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證照課程中的Fashion Styling (時尚造型)。選擇時尚造型的原因不外乎是一般人對於這個職業總有很夢幻的想像,因此想一探究竟它的真實面貌和想像到底有怎樣的差距 —— 結論是:我認識到造型師的工作範疇其實非常的廣泛,不僅僅只侷限在一般人認知的Celebrity Stylist (明星造型師)和雜誌裡的時尚編輯,造型師的工作內容並不是品牌會無緣無故拱手把華美的衣服送到你手上(除非你今天已經做到頂端),也不是你有成堆的名牌可以穿可以用,而是人脈、時間、金錢、體力的堆積。
但當時的課程頂多讓我們模擬各種不同類型的拍攝或客戶類型做出一些簡單的Presentation來呈現,所以上完課程的我也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真正踏入這個領域,而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知識跟開眼界的經驗,殊不知在未來的一年後便一腳踏入時尚造型的深淵,對他又愛又恨。(關於詳細的造型師歷程,可以看這邊Wazaiii的採訪:|Wazaiii新發現|紐約時尚造型師Yian Lee:有機會就不要排斥,因為你不知道這個機會能帶你走到什麼地方 ) 。
#相遇、轉變、分離
在紐約待過或是身處異鄉的人應該都有類似的體悟,就是身邊的人總是來來去去。你才覺得自己與誰有了些連結,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便結束了在紐約的篇章,去展開他的新旅程,而你還留在原地,不停地迎接身邊的人一批批的到來跟歡送他們離去,於是你學會了如何消化一次又一次的分離。你與這些人共同體會過紐約的美好、骯髒、絢爛與包容,你看到了許多不同的面孔,體會到了孤獨、不公或是突如其來溫暖與驚喜。紐約用炫麗的外表包裝來掩飾內在的無情,他的無情逼迫所有人成長,因此有人留下,有人卻受不了而選擇離開,然而因為這些內在與外在的掙扎與不舒適感,造就出這個城市許多有趣的面貌,而我也因此愛上這種如同自帶collage風格(抽象拼貼)的紐約市 —— 魔幻又殘酷。
脫離大學後的22歲到30歲之間,大概是除了孩童時期外另一個人的轉變及成長的黃金時期,至少對我來說,來到紐約唸書、生活及工作的這些年,我對自己的認識產生了180度的轉變,幾乎可以說是半個砍掉重練(半個?),我會說半個的原因,是因為在思考自己轉變的期間認知到,某些東西應該本就存在,只是因為環境而被壓抑住,因此沒有機會發現跟了解,但因為新生活新事件的刺激造成這些被隱藏的自己有了表現機會。
而這些零碎的人際交集帶出的各種經歷,以及經過生活洗禮後的轉變,帶給我的是一個比以往開闊的思維模式,一些舉一反三的能力跟為了成就某些事的毅力與執著卻仍帶有彈性。
#第一次
來紐約前,一直處在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裡,除了從幼稚園到高中都處在某私立院校裡維持了14年封閉的圈子之外,加上我是獨生女的關係,基本上是在被家裡保護的好好的情況下一路到高中畢業。在同圈子裡成長的我遇見跟認識的人事物基本上就被定型了,很多非圈子內的事物不是想都沒想過,就是在父母的保護下被教導成危險或不該接觸的事物。於是天生帶有一點反骨基因的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還是被普遍大環境的價值觀給壓抑住了。
於是我在紐約體驗了那些許多人早已體驗過的年少輕狂,而這些年少輕狂的第一次都在這個大城市裡一一的實現。而唯有體會過這些瘋狂的歲月,才讓我更加了解自己,進而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普羅價值,跟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步伐與體系。
經過將近2年的衝刺,在今年3月中的時候,我終於如願拿到了美國O1藝術家簽證,那天我剛結束造型Project的採買,走在SOHO的路上收到了律師的來信通知我的申請審核過了,這一刻將是我人生中無法忘記的重要時刻,那是一種經過各種努力及崩潰的日子後得到一個美好收穫的激動。想想當初的不被理解和不看好,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轉眼2020已到了七月中。
這些日子裡,我體會到認識自己的過程是醜陋且真實的,唯有擁抱跟面對自己的脆弱,才能看見自己真實的美好。過去的我曾迷失在所有人都在追求的表象光鮮亮麗,卻忘記每個人其實都是獨特的個體,生長在不同環境,有不一樣的經歷。既然我們是如此的不同,為何要一味追求一套固定的公式?就像反思自己為何總是要穿上不適合自己的服裝,化凸顯不出自己優點的妝,甚至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我曾經害怕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總想者要融入一個不屬於自己的環境,然而自己的內心最清楚,做怎樣的自己最自在,沒有必要為了迎合掌聲而逼迫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只有自己說了算。
Comments